close

  近年來,望城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自然資源、歷史文化、交通區位優勢,以城鄉統籌促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協調、可持續發展,扮演了湖南推進城鄉一體化與“兩型社會”建設的先行者角色,對城鄉一體化聯動發展進行了成功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望城模式”。
   一、基本內涵
  
  “望城模式”以生態+文化+科技為核心,以小城鎮建設為抓手,以城鄉規劃為基礎,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產業發展為主體,以生態建設為依托,以社會事業發展為保障,探索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多業態、多形式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
  城鄉規劃統籌推進。城鄉規劃是“望城模式”的基礎。望城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項規劃統一起來,建立一體化的規劃管理體制,形成了全區各項規劃建設的“一盤棋”。在產業發展規劃和農業園區規劃建設中,註重整合資源的有效性和佈局設計的科學性,區、鄉鎮都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增強了行動的科學性,減少了發展的盲目性。堅持規劃先行,圍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理順了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之間的關係,明確各項規劃編製的內容和重點,並將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理念,落實到宏觀規劃研究、總體發展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建設實施規劃當中,形成了城鄉統籌、相互銜接、符合“兩型”要求的望城全域規劃體系。
  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是“望城模式”的支撐。望城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要求,緊緊圍繞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將政府基本建設的增量主要用於農業和農村,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同時,加強支撐現代農業的基礎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改造通鄉通村公路,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以提升水利效率為重點,加快建設中小型農田水利,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精心打造農田水利示範區,發展景觀水利和生態水利等休閑設施,實現生產保障、景觀效應、產業帶動、社會服務等功能的有機統一。望城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無縫對接,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產業發展統籌推進。產業發展是“望城模式”的主體。望城根據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市場需求特征及其相應條件,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統籌推進一、二、三產業,不斷完善產業發展體系。積極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結構的優化;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新型環保、新型醫葯、新型製造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產業的升級換代;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積極推進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分散佈局向集中佈局的轉變;著力發展商貿服務業,構建長沙區域消費的新熱點。
  生態建設統籌推進。生態建設是“望城模式”的依托。望城按照“兩型社會”建設要求,樹立“綠色GDP”發展理念,突破傳統發展模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把生態文明、山水特色、歷史神韻融入景觀建設之中,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人文景觀建設。立足山水資源,強化生態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體、水體,著力保護濕地、綠地、林地,留住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大力推進主幹道路兩廂綠化,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城鄉綠化體系。堅持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文化挖掘與風貌塑造、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並重,建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生態農業。緊密結合生態區、生態軸和生態網建設,堅持城區、城鎮、村莊“三位一體”,水網、路網、林網“三網合一”,喬木、灌木、草地“三頭並舉”,生態林、產業林、景觀林“三林共建”,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社會事業統籌推進。社會事業是“望城模式”的保障。望城加快社會事業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文化、科技教育、醫療衛生、就業與保障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這是“望城模式”得以穩步展開的保障。在文化方面,望城把廣大農村納入文化工作的視野,從保障最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著手,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挖掘民間文化資源,大力促進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在科技教育方面,望城堅持科教興區、科技興業,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被列為湖南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在醫療衛生方面,望城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區所有鄉鎮衛生院實行零差率銷售,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大力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優化了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在就業與保障方面,望城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就業培訓,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大力推進救災救濟和社會救助,城鄉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
  二、發展歷程
  
  進入21世紀以來,望城經歷了區劃調整、全境納入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撤縣設區等重大歷史事件,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史上重要而特殊的時期。望城的城鄉一體化也經歷了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直至形成品牌的發展歷程。
  “望城模式”的髮端——源於化水害為水利,打造湖南萊茵河的最初夢想。湘江是湖南的母親河,而望城擁有35公里湘江岸線資源,位居長沙城區之首。然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尤其在春夏季之交降雨過豐、水患頻繁、水害嚴重的數年間,望城很大程度上只是圍繞“沿路開發、板塊經濟”做文章,對湘江流域,重點關註的是防汛、抗洪保安與搶險,而無暇顧及甚至忽略了其巨大的生態經濟功能。同時,由於歷史、經濟、交通等諸多因素影響,望城的工業發展在這一階段也較為落後。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競爭態勢的深刻變化,特別是中部崛起、湖南“四化兩型”、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加快實施,望城立足區情、審時度勢,於2005年開始醞釀和著手變水害為水利,2006年提出了開發沿江生態帶的構想,果敢提出了“一江(湘江)兩岸(河東、河西)、東西互動”的發展思路,即以湘江為脈,拉開沿江發展架勢,並逐步向兩廂腹地延伸,形成全境以湘江為自然軸線、東西兩大區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由此開啟瞭望城統籌發展的濱江時代。
  近年來,望城加大投入力度,開展綜合治水、污染治理等工作,湘江支流馬橋河和八曲河流域污染、枯水期沿線排放口、蘇蓼垸—團頭湖—格塘水庫等重大水利隱患等得到根本治理,農村水利基礎配套日臻完善。嚴格環保前置審查和落後產能產業退出,有效控制新增污染源,投資1.5億元全面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污水處理系統覆蓋全區,湘江望城地域生態安全體系和水利服務功能得到提升。優化整合區域涉水資源,重點挖掘“兩湖兩河”(團頭湖、大澤湖,八曲河、溈水河)濕地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其防洪、灌溉、供水、旅游等綜合效益,開闢瞭望城變水害為水利、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徑。
  “望城模式”的初期發展——讓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逐漸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角。由於擁有緊鄰長沙的區位優勢和農業大區的資源優勢,望城休閑農業20世紀90年代起步發展,形成了少數幾個農家樂和以百果園為龍頭的休閑農莊的發展格局。2006年,隨著湖南省休閑農業協會成立並開展工作,休閑農業發展逐步呈現出以政府引導為主的趨勢。2007年,望城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積極開發特色農業,並將特色農業向旅游業延伸,打造望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特色,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望城現已逐步形成以“農事體驗、農家休閑、觀光農業、規模種養”等為主體,或以高科技農業示範園為載體,或以當地旅游資源為依托,或以當地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賣點,或以展示新農村建設成就為內容,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打造了以高新技術引領型、旅游產業帶動型、農業產業壯大型、文化產業主導型、新農村建設示範型、連片開發合作型等主要類型的休閑農業產業群,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2011年接待游客540.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3億元,占GDP的10%以上。
  “望城模式”的中期發展——尋求破解統籌發展難題的金鑰匙:城鄉一體化的“大公園”思路出爐。“一江兩岸、東西互動”的發展思路確定後,如何綜合考慮都市區、中心鎮、村莊的區位、資源、經濟、潛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如何發展特色產業或龍頭企業,建設何種面貌的望城?如何破解發展難題,成為望城人思索的首要目標。由此,走城鄉一體化道路,建設“大公園”思路應運而生。
  2008年,望城城鄉一體化進入起步時期,城鄉規劃一體化被提上議事日程。望城作為建設“兩型”城區的試驗田和主戰場,主動對接長沙中心城區,城鄉一體、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相繼出台,率先全省實現鎮村規劃全覆蓋,形成了以區域總體規劃為核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為基礎、各類專業規劃和專項規劃為紐帶的覆蓋區域全境的城鄉規劃體系,覆蓋瞭望城的每一個角落,實現了空間、土地、產業、生態、主體功能區“五規合一”。將城鎮化戰略佈局由“一江兩岸”拓展為“一江兩岸四鎮(靖港、喬口、銅官、新康)”,實施錯位互補發展,著力打造“東方萊茵河”的古鎮群落。從此,城鄉一體化的大幕緩緩拉開。
  “望城模式”的快速發展——“一核多點、梯次推進”的魅力品牌城鎮群初顯,大花園格局初步形成。2009年,望城提出以“一核(縣城)多點、梯次推進”的原則,加速推進小城鎮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望城丁字鎮發揮“麻石之鄉”品牌優勢,大力開發石材產品;“小漢口”靖港鎮縱深推進古鎮保護性開發;享有“長沙十萬戶、喬口八千家”美譽的喬口鎮著力做活“三水”(水景、水樂、水產)文章;銅官鎮積極引導扶持手工陶瓷產業發展。“古鎮文化、陶瓷文化、漁文化”等極具魅力的特色品牌初步形成,尤其是光明村、金峙村、彩陶源村等24個具有連接城鄉節點和紐帶功能的中心村綻放異彩。969平方公里的望城,一眼望去,就是一個偌大的公園。
  2011年5月正式撤縣設區後,望城提出了城市形象實現“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奮鬥目標,加快推進望城由農村經濟形態向城市經濟形態、農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管理模式、農村文明特征向城市文明特征的“三大轉變”,著力打造“長沙最亮麗的名片和湖南統籌城鄉的示範區”,為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提升長遠競爭力指明瞭方向。
  三、主要措施
  
  註重強化發展理念。一是堅持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望城山水洲城俱備,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同時,新城區“一軸兩帶七片區”的城鎮空間定位、“一江三山四帶五河五洲多濕地”的生態格局、“打造一江兩岸四鎮四島五景區、建設環湘江生態旅游圈”的戰略構想,為城鄉一體化戰略的逐步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堅持城區建設、特色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在推進城區建設的同時,以特色產業或龍頭企業為依托,成功打造靖港、喬口、銅官、新康等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特色城鎮。如靖港古鎮,堅持“修舊如舊”,挖掘恢復明清歷史人文景觀,2008年9月被評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通過城區、小城鎮的帶動,加快新農村建設,在完善基礎設施基礎上,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打造生態新村,創建了具有湖南田園風光、鄉村旅游特色的新農村建設“第一品牌”光明村,在其引領下,一批批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紛紛涌現。三是堅持生態優先和科技創新理念。按照“廣栽樹、多種花、不露黃”的要求,在整體建設上,突出不破壞山水風貌、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理念;在特色打造上,突出開發綠色、古色、紅色旅游資源,建設生態宜居望城的思路;在資源整合上,突出生態優先,加強生態建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7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5.48平方米,東城、喬口、烏山等一大批鄉鎮成功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團頭湖、千龍湖入選國家濕地公園。以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及產業化為主線,找準基層科技的著力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範區”。2011年,望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區委書記譚小平在全國基層科技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
  註重強化政策扶持。一是為優化產業佈局,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若干意見》,成功打造瞭望城經開區、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等工業園區,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二是為促進城鄉互動,實施新型城市化戰略,出台了《全面推進一體化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意見》、《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意見》、《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意見》等文件,對商貿旅游型、工業主導型、綠色生態型小城鎮給予相關政策支持,還對文化創意產業和生態居住區給予政策扶持。三是為促進農民增收,實施農業現代化戰略,相繼出台系列文件,吸引各種資金投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設施。四是為提升城鄉規划水平,實施信息化戰略,加強信息技術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全面提升新一輪發展規劃,加快完善城鄉規劃體系,被譽為“全國首個數字化縣”。
  註重強化集群發展。一是優化產業佈局。因地制宜,科學佈局產業發展,堅持“轉方式、調結構”,大力實施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戰略,積極推動企業向園區、向產業聚集區集中,形成了以望城經開區為龍頭,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丁字物流產業基地、烏山創業富民基地等為輔的工業園區發展格局,全區工業產業集中度達90%。二是突出農業產業優勢。充分發揮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龍頭作用,按照“舞龍頭、辦企業、建基地、帶農戶”的思路,形成了以特色農產品加工、優質良種繁育、高效標準化種養殖、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推進規模經營。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40家,吸納參合農民達2萬戶,有序流轉土地18萬畝,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1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2家,有效帶動農戶9.68萬戶,實現了耕地逐步向經營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集中。
  註重強化文化挖掘。一是挖掘湖湘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古鎮群落。深入挖掘湖鄉地域文化,充分放大靖港的明清文化、銅官的陶瓷文化、喬口的漁業文化、新康的戲鄉文化效應,形成了國內外少見的生態文化古鎮群落。成功打造光明村、彩陶源村、金峙村、新峰村、黃泥鋪村、文星古村特色宜居村落,光明村躋身國家級生態村行列,彩陶源村獲評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二是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實現文化與旅游的有效結合。圍繞保護和傳承陶瓷文化、漁文化、鄉土文化,積極推進文物保護、民居改造、傳統技藝傳承和遺址公園建設,長沙銅官窯國家遺址考古公園成功開園,形成了以“古鎮+古村+遺址公園”為特色的沿江文化旅游景觀群,帶動了文化旅游產業開發和發展。三是文化先行,建設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設施。近年來,在雷鋒精神的推動下,註重加大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先後建成了雷鋒影視文化中心、區群眾文體活動中心等一批文化工程。通過文化挖掘,既促進望城文化產業的形成,也為望城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統籌城鄉發展增添了魅力。
  註重強化機制創新。一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盤活閑置資產、項目招商引資、銀信借貸、社會參與的多元投融資體制,有效破解了發展建設的資金難題。據統計,近3年來,累計已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5億元。如靖港古鎮成功引進廣西旅游集團和廣西博桂房地產有限公司進行合作開發,切實加快了古鎮開發進程,提升了開發檔次和管理水平,實現了合作雙贏。二是創新循環發展機制。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將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2008年3月,在銅官鎮新建了一個面積11.7平方公里的循環經濟工業基地。該基地充分利用長沙電廠的熱能、廢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了“兩型社會”建設的嶄新平臺。大力實施藍天碧水靜音工程,積極開展重點污染行業整治,成功搬遷了海利化工廠;突出抓好節能減排,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三是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從完善行政管理職能、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化社區自我管理入手,不斷創新管理方式,全面促進社會建設,城鄉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實現與長沙建設社會管理示範城市戰略目標對接。
  四、主要成效
  
  實現了城鄉互利互惠的發展。望城堅持城鄉統籌的理念,把工業與農業、城區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了城鄉在規劃建設、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方面的一體化,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格局正在瓦解。在規劃建設上,望城實現城鄉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區劃規劃的一體化,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前提條件。望城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近五年累計投資780億元,新建城市主幹道108公里、縣鄉公路85公里、農村公路2100公里,全面完成縣、鄉、村公路硬化改造。投入水利資金10.9億元,實施各項水利項目4000多處,完成1000處山塘擴容加固,100公里渠系配套,全面提高了農業、農村防汛抗旱能力。加快推進鄉村自來水廠及其管網建設,加強水源保護、水質監督和工程運營管理,實現村村通自來水,確保農民飲用水安全。在產業發展的佈局上,按照“一江兩岸、一核多點、西主東強、南融北通”的總體思路,基本完成“一核心、三軸線、多亮點”的城鎮建設總體空間佈局和“一核、兩帶、三區”的產業發展總體空間佈局。通過城鎮及中心村建設和產業帶和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帶動了全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城鎮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縮小,2011年城鄉人均收入比例為1.77:1,優於長沙市的2.08:1平均水平,顯著優於全國的3.13:1平均水平。望城以城區為中心,以小城鎮為紐帶,以鄉村為基礎,城鄉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互利共贏的城鄉一體化格局正在形成。
  促進了“兩型社會”建設。望城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註重採用技術、管理、政策等綜合性措施,不斷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註重生態文化建設,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態勢正在形成。監控污染物排放,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和企業,關閉一批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建立生態補償和有償使用機制,制定激勵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大力推廣種養平衡和零排放技術,完成261戶養殖場污染治理,治理面積達到54萬平方米,投入5000萬實施25個村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通過統籌規劃和整合,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穩步推進土地流轉,實現了耕地逐步向經營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集中;積極推廣農機化作業,農機化水平達到71.4%;依托服務公司,實現專業化防治面積超過21.97萬畝,保護了農田環境;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設立基本農田保護區並實施信息化管理,對新建項目是否占用耕地嚴格審批把關,保護耕地面積3.34萬公頃,實現了糧食的連年增產。加強城鄉綠化一體化,2011年工程造林6000畝、建設生物防火林帶10公里,新增綠化面積10200畝;新建沼氣池1207個,新增太陽能熱水器4800平方米,太陽能路燈520盞。望城通過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發展新型能源,註重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雛形已經形成。
  促進了“三化”同步推進。望城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三化”同步推進,實現了工農和城鄉的協調發展。望城城鎮建設摒棄傳統的攤大餅模式,按照資源節約、生態優良、功能齊全的理念,近五年來,望城投入城鎮建設資金41億元,建設以城區、特色小鎮、新農村為主體,以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為支撐,以山水田園風光為特色的全域化田園城市。隨著全域化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以城帶鄉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望城通過實施“工業興區”戰略,不斷扶持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形成了以有色新材料、裝備製造、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高星經濟區,以精細化工、倉儲物流和能源為主導產業的河東經濟區,以高效農業、都市農業、休閑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大眾垸經濟區,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2011年全區工業總產值546.2億元,比上年增長33.7%。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也越來越多,2011年望城對農業的投入達17.54億元,比上年增長35.27%。為加快農業現代化,望城通過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生產設施化、農業生產規模化改造,建立了多個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了百裡名優水產養殖帶、都市休閑觀光農業帶,逐步形成農產品良種繁育區、標準化集約種植區等五大區域;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農業產品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48.53億元。望城註重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農業現代化進程大大提速,實現了三化同步推進的目標。
  促進了文化大繁榮。望城註重文化挖掘、開發與利用,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文化產品的開發取得顯著成效,促進了文化大繁榮。望城堅持政府領導、社會參與、群眾共享的原則,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文化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堅持引育並舉,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堅持百花齊放,產品不斷豐富,文化產業不斷壯大,促進了全區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建立了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加快了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2011年建成東城、茶亭、烏山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8個農家書屋,建設全民健身工程14處,基本實現了城鄉居民文化共享;推進有線電視和數字電視整體平移工程,建設農村信息化工程,完成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12000戶,有線光纜幹線建設130公里,數字電視整體轉換29600戶,初步實現了有線電視和網絡寬帶到村到戶的目標。通過增加文化書刊、影像在農村的傳播範圍和數量,積極培訓農村特色文化團體,廣泛開展文明城區、文明社區、文明城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群眾精神文明創建活動,2011年送戲下鄉152場,送電影下鄉1824場,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望城堅持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全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註重加大社會事業發展,在一些地方存在的重經濟發展、輕社會管理、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狀況在望城難覓蹤影。望城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由農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的轉變,產業發展也由以要素、投資驅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望城社會發展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2011年望城50.8億元的財政收入,用於社會管理和社會事業的資金達27.3億元。通過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了新型城鄉養老保障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低保制度的有機銜接和落實,健全城鄉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進了社會救助和農業保險制度。2011年全面完成農村社保體系構建,實現農村社保覆蓋100%,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6%,養老保險參保繳費率達到91%,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8.03%,全區城鄉居民社會保障程度有了顯著提高。望城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設立創業富民專項資金,大力實施創業富民工程,以創業帶動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4.7萬人。對失地農民,望城出台實施了被徵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辦法,全面解決了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著力完善城鄉行政管理職能,積極推進行政處罰權改革試點,設立區行政綜合執法局,承擔全區範圍內的城市管理、城鄉規劃、城鄉建設、房屋產權、水利河道管理等行政綜合執法任務;各鄉鎮組建城管中隊,加大城管投入力度,加強城管隊伍配備,充分發揮了城管綜合執法主體作用。強化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嚴肅查處各類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行為;加強城鄉工程建設管理,嚴格實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招投標制、監理制、質量安全管理制、施工許可證制,提高了建設質量和水平。通過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管理,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社會得到協調發展,為望城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本文根據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課題組《“長沙現象與望城模式”解析》整理而成)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城鄉一體化“望城模式”的成功實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g82vggugj 的頭像
    vg82vggugj

    星戰

    vg82vggug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